家規、家訓、家風到底是什么呢?中國優良的傳統家風家規,具體有哪些呈現方式呢?在當下,培育良好家風家規為何重要?又該如何培育,并將其融入新的道德建設中?本周日,孔學堂特邀湖南大學陳力祥教授,就以上問題一一為您解答。敬請期待!
微信主頁搜索“孔學堂”或掃描下方二維碼點擊關注孔學堂微信公眾號
談及自己與孔學堂的關系,忠實聽眾鄧永忠隨口說起了西漢大文學家劉向的《說苑》里的句子:“幼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痹谒磥,自己學習上雖然錯過了“日出之陽”和“日中之光”,卻有幸獲得“炳燭之明”,并由此從幽暗昏惑之路邁上了艷陽高照的金光大道。
4月23日上午9:30,安順學院圖書館副研究員、全國書博會“十大讀書人物”蔡偉博士開啟了孔學堂第884場公益傳統文化講座,本次講座利用騰訊會議軟件之便捷,以面對面直播的形式開展。本次講座的主題是蔡偉老師“談談我的讀書生活和學習經歷”,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貴州大學青年學術骨干付星星擔任學術主持。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蠲赖臅r光,是讀書的時光,是在圖書館的時光。在世界讀書日的季節里,來圖書館與書相伴吧!
“溪山翰跡·時間的筆觸”廖國松油畫展正在孔學堂展出,聽廖老伯講他的繪畫人生!
有一首老歌,叫做《時間都去哪兒了》。人會感嘆時間的流逝,但也試圖力挽狂瀾,把時間的刻痕鑿得深一點,留得久一點。4月16日,孔學堂展覽上新,主題是“溪山翰跡·時間的筆觸”廖國松油畫展。百余幅作品,時間跨度長達57年,這是一個畫家,用大半生的時間揮灑的筆觸。
本次講座是“民俗與傳統”專題的第一講,主題為《禮失求野:民俗研究新議題》,由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新建主講,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吳電雷教授主持,兩百余名專家學者、學生、傳統文化愛好者參加此次線上講座。
2021年12月19日,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867場)暨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國慧”哲學之光系列講座(第十六講)在貴州大學人文樓舉行,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羅紱文教授為現場七十余名師生帶來主題為《弘一大師書法思想與實踐研究》專題講座。本場講座由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承辦,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龔曉康教授主持。
溪,是花溪,山,是大成山,貴陽孔學堂正處于這一溪一山之間。溪山系列活動以傳統文化為體,以教化研修為用,活動持續,弦歌不輟,接地氣,聚人氣,有文化的厚度,更有人文的溫度。
8月31日下午,“浮華塵世——北京春秋版畫博物館收藏日本浮世繪精品展”在貴陽孔學堂藝文館開幕,120余幅描繪日本江戶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風景、演劇的彩色木版畫作品,以其獨特的色調與豐姿,讓到場參加開幕式的觀眾贊嘆不已。
【更多展覽】孔學堂書局是學術研究和學術普及的專業出版社,重點出版在國內外有學術影響力或代表性的著作和宣傳、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讀物!犊讓W堂》雜志是國內唯一宣傳、展示、交流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學術研究成果的中英文雙語學術刊物。一社一刊以“立足當代弘揚中華文化,面向世界對話多元文明”作為辦社辦刊宗旨?讓W堂書局首批推出“文化自信與中國夢”、“大眾儒學”等4大系列、17本圖書!犊讓W堂》雜志創刊號由星云大師、杜維明、成中英等中外文化名人撰文,全中英文對照。
《孔學堂》(中國思想文化評論)(季刊)創刊于2014年8月,由當代傳媒集團主管主辦、《孔學堂》雜志社編輯出版,以“立足當代弘揚中華文化,面向世界對話多元文明”為辦刊宗旨,是全球第一份中英雙語對譯弘揚、傳播中華優秀文化,交流中國思想文化的學術雜志。